包子的由来,你知道吗?
2023-12-11 12:30:19译酱在路上包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由面包裹着馅。面,通常是发酵而成,馅儿,则有千般万种。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包子,可你没吃过的样式和馅料少说得有数十种。包子的江湖之大,远不是你想象的那般简单。我说上几样包子代表,其中就肯定有你没吃过的,不信就试试看。
回不去的家
包子起源于四川,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他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使孟获终于臣服。班师回朝途中经过泸水,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孟获说,这是两军交战中阵亡无法返回故里的将士在阻挠他们回家。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酒洒祭江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遂生一计,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在民间就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明代《七修类稿》中记载了此事,并写明:「馒头本名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包治百病
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朝,《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北宋陶谷的《清异录》还谈到当时的食肆中已有卖「绿荷包子」的。
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包子起于汉,兴于宋,盛于清,并延续至今,各地早就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特色。狗不理、小笼包、叉烧包、灌汤包,更是名声在外。「狗不理包子」被称为「天津三绝」之首,创始人的父亲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其乳名「狗子」。狗子总是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于是大家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就成了「狗不理」。
河南小笼包
在苏南、上海、浙江一带,习惯叫小笼包作「小笼馒头」,四川叫做小笼包子,武汉叫做蒸包。如今最出名的是杭州小笼包,但它并非是本地「土生土长」,也不是常见的发面小包子。它源于北宋京城开封的灌汤包,南宋时在江南承传、发展和演变,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小笼包常州味鲜,无锡味甜,苏州味美,但皆是皮薄卤足、鲜香美味。
叉烧包是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传统西关名点,是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之一,另外三个是虾饺、干蒸烧卖和蛋挞。叉烧包是因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而得名,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发酵面团经过改进而成的。包制时要捏制成雀笼形,因为发酵适当,蒸熟后包子顶部自然开裂,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叉烧肉馅的开花馒头。
除此之外,还有北京的肉丁馒头,光滑细腻没有褶,肉馅肥美,酱香浓郁;烤包子是维吾尔族喜爱的食品之一,肥瘦均匀的新鲜羊腿肉包在薄薄的死面皮里,放入馕坑烤熟,皮脆肉嫩,味鲜油香;破酥包子是云南昆明的传统风味小吃,馅心分甜、咸两种,甜馅是用熟云腿加白糖、蜂肉丁、冬菇末炒制,皮坯则酥软醇香,入口有化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