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寺院——永宁寺
2024-12-15 10:32:14读经典看世界永宁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并由李渊亲自赐寺名,为唐代三十六大寺之一。
明万历七年((1579),杨瑞云中进士,同年出任盐城县知县。万历十年(1582),杨瑞云大规模重修了永宁寺,还在董家桥南的商家庄购买田产四十二亩三分,无偿赠送永宁寺,作为永业。
至此,永宁寺香火大盛,终成淮东首刹、江北名蓝。


清代康熙年间,御赐加封为“护国永宁禅寺”;清乾隆朝时,再次加封永宁寺。
永宁寺旧址,在现今迎宾路上的盐城中学老教区校园处。
现在校园的东北角上,依然有一口井叫瓜井。孙坚在盐城任县丞期间,他的父亲孙钟就挖了这口井来汲水种瓜。
孙钟种的瓜又大又甜,人们都喜欢吃。他又厚道和气,价格公道不说,有过路人无钱买瓜时也会慷慨奉送。他的瓜因此被称为“善缘瓜”。
孙坚后来任满离去。再后来孙家起兵入吴,哥哥孙策战死疆场,弟弟孙坚则成了东吴大帝。人们就把这地方称为“真龙地”。
说来也怪,此井井深水甜,大旱不涸,已经保存了近两千年,成为盐城的古十景之一。
隋大业十一年(616),农民起义首领韦彻占据盐城称王,在城南门修筑了临时宫殿,瓜井成了御花园的一部分。
韦彻病逝后,唐高祖李渊下旨将王宫改为永宁寺,瓜井又成了寺内僧人饮用水之井。
据说校园的南围墙根,曾经有过韩世忠的墓冢,寺院山门内有唐初程咬金手植古柏一株,主干几人联手方可合抱,只是这些东西后来被战火摧毁了。
现在,校园内只剩下一样遗物——一座叫“正北楼”的砖木混合结构两层楼房。1940年,刘少奇、陈毅曾在此居任和工作过,并在此召开过华中总指挥部会议。1941年初,这座楼是抗日军政大学弟五分校的校部,二年时间培养了三千多名军政干部。
现在位于亭湖区的永宁路上的这个永宁寺,是1993年重建的。据说这个地方在清朝时也是个寺庙,叫接引寺。
永宁寺内有副对联曰:“海仰高山观自在,纯青如火显如来”,此对联出自新中国时期被称为“诗僧、书僧、才僧”的茗山老法师之手。
这是个藏头联,首两字连起来就是“海纯”。传说寺庙有个海纯和尚。他做住持时,数方恶势力常来找麻烦。海纯和尚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代他们,就到南京兜率寺,向他的师兄海山和尚讨良策。海山和清朝的张大帅关系非同一般,张大帅常来兜率寺,是这个庙的大护法。师兄师弟一商议,请大帅摆平。这天,张大帅来到兜率寺,海纯和尚一跪,海山和尚连忙介绍:“这是我的师弟,从盐城接引寺来,受到地方恶势力欺负,没办法,到我这里,听说您老来了,我拦也拦不住。”张大帅连忙扶起海纯和尚,想了一会儿说:“这次我帮你摆平,但下次呢?我又不能天天呆在盐城,咱们想个长久办法。一起去北京,求皇上恩赐龙藏一部给你,不就一切搞定了吗?”张大帅和海纯和尚一起到了北京,通过关系,皇上恩赐龙藏给海纯和尚。立即,海纯和尚奉旨还乡,一路护送龙藏。到了盐城,地方全部官员摆香案在城门接旨,海纯和尚把龙藏请到接引寺里,从此后,便不再有人敢来找是非。海纯和尚为方便香客烧香,造了一座木桥。海纯和尚圆寂后,人们就称这座木桥为“海纯桥”。百年过去了,海纯桥还在,只是木头桥换成水泥桥。直至现在,寺院附近还有条叫“海纯”的路。
刚踏进永宁寺时,你并不会觉得它和别的寺院有什么两样:同样是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藏经楼、禅堂、念佛堂、讲经堂……然而,只消在寺院内走上不到五分钟,你就会发现这个寺院和别的寺院是大不相同的。





“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是红色圣地,地处这个圣地里的永宁寺,革命事迹也是层出不穷。
老永宁寺建成不久,唐代名将薛仁贵就曾在寺内设营驻扎,在海边修造战船,操练水军。为保家卫国,抵御外敌忠武。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曾前后四次到永宁寺拜访云隐禅师,与他商讨国之大事。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军主力粘罕率大军分两路包抄淮阳,与岳飞同称为“中兴四将”的名将韩世忠兵败受伤由水路撤至盐城驻军三个月。
当时的永宁寺住持云隐禅师,曾经是位爱国将领,得知韩世忠兵败而来,慨然让韩世忠将军帐设在永宁寺,并无偿提供其所需,帮助他筹集军晓响,制造船舰。
韩世忠又采纳云隐禅师的建议。一边在盐城招募兵马,一边派员在今天阜宁县境内的凤谷村一带修建土城,这个士城,既为盐阜人民的“韩王城”。
云隐禅师曾经也是宋代爱国将领,因看不惯朝廷腐败、官场黑暗,削发为僧。他后来在永宁寺修建了三义堂,以纪念韩世忠,梁红玉和后来也到永宁寺的岳飞三位抗金英雄。
名刹出高僧。在永宁寺的历史上,除了宋代的云隐禅师,还出现过好几位德高望重的僧人。
明末清初的孤云行鉴,重开佛寺、弘扬佛法,驻永宁寺三年,亲自“向永宁搬砖弄瓦,运水担柴”,使“千年古殿今日重现,万古风规宛然如作”花雨普施,摩尼四现,学者膽风景从,秦至鳞萃,尽山水为妙音,遍树林为宝纲。即五山十刹夙称选佛之场者,未或逾之”。
清代的云峰丽元慈悲度人,乐善好施,在时局不稳、盐城地区水旱灾不断的情况下,把有限的积蓄拿出来帮助难民解决饥寒。
清代的青崖法师在乾隆朝有“国师”之称,时下人说他是“一脉相承,二度进宫,三次加封,四赐紫衣”。乾隆帝后来遣他到北京西山卧佛寺任住持。
乾隆帝还专作《香山示青崖和尚》诗云:“峰舍宿润黛螺新,一脉曹溪试问津。憩彼来青之梵室,对兹衣紫者山人。却欣触目皆无滓,不必谈元始远尘。坐久兰烟消篆字,堂声树色总天真。”
青崖与郑板桥、曹雪芹等名流相交甚笃。
曹雪芹常到西山郊村找他排遣心中的郁闷、探求人生的真谛、寻找创作的灵感。在苑召先生的《曹雪芹小传》里,就有这样的记述:“他闲来时也喜欢行游散策,逐胜探奇。他住的那一带……有名僧,如卧佛的青崖与莲筏,瓮山的无方等……雪芹有时访访他们,作半日清话。”
此外,还有民国“寿高、徳高、学高”的雪松老法师,现代被称为“诗僧、书僧、才僧”的茗山老法师,被誉为盐城佛教奠基人的乘愿老法师等。
雪松和茗山两位老法师德高望重,如今海内外佛教界的一些名山大寺里的住持方丈多为他俩的法子及弟子。
抗日战争期间,寺院还出了个“革命和尚”。
“革命和尚”名叫雪松。日军占领盐城县城后,无恶不作,雪松老法师积极组织了佛教界抗日救护队,自任教官,学教唱抗日歌曲并以自己中医的一技之长救护伤病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周总理提出的“上马杀贼,下马念佛”的号召。





1941年1月“院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代军长陈毅和政治委员少奇同志得知雪松法师在1938年盐城沦陷,千年古刹永宁寺修遭日老火焚之后,一直在残破的庙宇中坚守着,进行抗日活动,非常感动,就去寺中探访他,与他共商救国之道,他于是更加积极地投身抗日活动,并当选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员和盐城县佛教会代理会长。雪松以寺院为阵地,自筹经费创办组织了佛教界抗日救护队,担任了盐城龙冈夜校教员,又兼任几所中小学的校董,主编《惠群月刊》,教唱革命歌曲,积极抗日文化宣传。雪松法师发现新四军缺医少药,便利用自己精通中医的一技之长、主动帮助新四军救护伤病员。他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经过盐城的胡扬、李寄农等人……
后来,陈毅和少奇称赞雪松法师是一位“革命和尚”。
有着这样历史底蕴的永宁寺,在不断进行寺庙建设的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弘宗演教,传递社会正能量,回报社会,利益众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