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和的良药:豆豉(二)
2024-12-31 08:46:20经方中医张先生豆豉性平,味咸,归肺、胃经,有和胃、除烦、解腥毒、去寒热等功效。《本草经解》中说,豆豉可以“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在《肘后备急方》中载有葱豉汤,治疗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便使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不汗复更作,加葛根二两,升麻三两”。采用的虽是厨房里常用的食材,疗效却甚为卓著。《证类本草》云:“今江南人凡得时气,必先用此汤(葱豉汤)服之,往往便瘥。”
豆豉最著名的用法,还是在《伤寒论》的栀子豉汤中,该汤具有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可以治疗“栀子豉汤证”。“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总结起来,这些都是表述患者因郁结之热不得宣畅而导致胸闷、莫名烦躁甚至失眠时可用栀子豉汤宣发郁热,达到除烦的效果。著名伤寒大家胡希恕的一则医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患者患有食管憩室,学生求教于胡老,而胡老不知这一西医病名为何,便问患者患何苦。患者回答说仅是胸中烦闷。于是,胡老便施以栀子豉汤,而后患者果然失其所苦。这便是所谓中医“稀里糊涂”治好病的一个典型例子。
栀子豉汤在原煎服法中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说法。刘渡舟教授也治疗过某患者,“心中烦郁,懊恼难眠,低头不语,家人靠近则挥手斥去。舌红脉数,然大便不结,辨为虚烦之证,服栀子豉汤”。结果服药后,患者呕吐大作。但吐后便身安静睡。这种吐可以看作是郁开热解的一种反应,是《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具体表达。
《本经逢原》中记载淡豆豉“入发散药,陈者为胜,入涌吐药,新者为良”。可见,治疗伤寒初起,使用葱豉汤时要用陈年豆豉;而治疗虚烦不眠,使用栀子豉汤时当用新发的豆豉。
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
1、发汗解表
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寒,入肺经,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以能宣散郁热,发汗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不伤阴之说。《名医别录》曰:“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常用治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
2、宣郁除烦
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此乃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可用本品清热止痢。
3、和胃消食
淡豆豉辛开苦降,寒能清热,入胃经,则能和胃消食。若症见脘腹饱胀,暖气酸腐,不能食,大便不调,甚至黄疸,痞块,膨胀,脉滑而紧盛。此乃气机不利,食滞不消所致。可选用本,宣郁利气,和胃消食。使气机得通,饮食得消,则诸证自除。
4、清热止痢
本品性寒能清热。《药性论》载:“治血痢腹痛”。而《范汪方》豉薤汤,则用本晶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故本品有清热止痢之功效。若症见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此乃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可用本品清热止痢。
5、安胎
《会约医镜》曰:淡豆豉“安胎孕。”本品性寒味甘,寒能清热,甘寒则益阴。对于素体阳盛,或七情郁结化热,或外感邪热,或阴虚生热,热扰冲任,损伤胎气,以致胎动不安,症见妊娠期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可选用本品,滋阴清热,凉血安胎。
6、解毒
淡豆豉味甘,甘能解毒。《名医别录》曰:“主瘴气恶毒。”《日华子本草》曰:“治中毒药”。《本经逢原》则曰:“治误食鸟兽肝中毒。”故本品有解毒之功。可用治山岚瘴气恶毒,食物中毒,丹毒,及上疮痛烂等证。如姚和众选用本品“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药性论》则用本品,“治上疮痛烂。”